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公开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本站不承担由此而引起的任何责任。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如何全面深化改革举世瞩目。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4年经济工作,听取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情况汇报。
会议指出,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的背景下,此次会议无疑作出了重要指引。
根据会议内容,改革要点将集中在加快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落实和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等方面。
会议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出台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落实和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
大判断:经济基本面没变
近日发布的《经济信息绿皮书: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2014)》提出,展望2014年,我国外贸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发达国家需求回升对我国出口拉动有限。同时,2014年我国吸引外资难度加大,外资流入将进一步放缓。
政治局会议则强调,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挑战和机遇并存。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同时,要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
一名官方研究机构的智囊人士在接受采访时称,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出现分化,在发达国家复苏加快的同时,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在放慢。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时期,面临较大增长压力。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完成预定目标问题不大。
他分析称,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其中,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供需关系改善所带来的增长潜力巨大,但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也面临严峻的改革任务。
与此同时,新华社发文称,中共中央11月22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今年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席大大主持座谈会并发表讲话称,我们要看到形势总体好的一面,也要看到明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环境仍不容乐观。
业内人士因此认为,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以稳为主,重在加快改革、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仍将是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改革和结构调整力度都将加大,增长质量将明显提高。
“中央的定调符合实际情况和中国的发展需要。”上述智囊人士称。
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
“2014年将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更是中国经济深度调整的关键之年。”上述智囊人士称,面对复杂的内外形势,如何过渡好2014年对中国未来8~10年的经济走向至关重要。
政治局会议提出,2014年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将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改善宏观调控,科学把握宏观调控政策框架,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
席大大在前述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也强调,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上述智囊人士称,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基调是针对目前国内外所呈现出的复杂态势作出的正确决定。这一论断已经成为多领域人士的共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近期撰文称,今年下半年经济运行企稳向好,但受结构性问题制约,当前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他认为,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表现在重工业回升持续性不强,本次回升未引发库存积极调整和工业企业利润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此外,结构性矛盾的制约依然突出,资金配置扭曲,价格高企;房地产市场趋势性分化,风险进一步积累;产能过剩严重,调整进程缓慢,出口竞争力有所下降,国际市场份额缩减。
刘世锦也表示,在实施“双稳健”财政、货币政策的同时,坚持稳中求进、以稳促进的思路,努力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促进经济运行向新常态平稳过渡。
细领域:推进重点改革
在坚持稳中求进的同时,深化结构性调整,展开全方位的改革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会议提出,要抓好对中央改革总体部署的落实,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席大大在前述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强调,要以改革统领全局,把改革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改革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让全社会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最大限度凝聚改革正能量。
其中,要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力做好改善民生工作,加大空气污染防治力度,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政治局会议则提出,在具体工作领域,要坚持扩大内需,积极拓展出口市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绿色低碳清洁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与此同时,会议强调要夯实土地权能这一基础,完善征地制度这一关键。上述智囊人士称,土地制度的改革本质上是完善产权制度的过程。未来的土地改革,一定程度上是让市场机制来决定土地的分配,而完善征地制度是这些改革的前提。
有专家告诉记者,过去几十年经济增长主要依托低成本要素的优势,今后将更多地依靠社会创新活力。其中,拓展创新空间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产业内部的竞争和重组有利于不断淘汰低效率企业。此外,提高效率主要还要通过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些转换都有利于我国经济达到新的平衡,但需要通过全方位推进改革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