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聚氰胺产业正迎来历史发展的新机遇,其集中度的提高、技术创新的突破、生产原料的充足,这皆为从做大跨越到做强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或许人们仍记忆犹新,一个“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让三聚氰胺产品一下家喻户晓。尽管此事件对我国奶制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对三聚氰胺产业的发展却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些生产厂家表示,此事件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人们对三聚氰胺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这在客观上对产品起到了广而告之的有效作用,当下销售普遍利好。
事实上,目前对国内三聚氰胺产业利好的因素还远不止于此。
去年下半年,全球金融风暴导致经济危机蔓延,受其打击,国内众多小型三聚氰胺企业纷纷关闭停产。而加之受天然气、尿素涨价等因素影响,国外三聚氰胺巨头被迫缩小规模,减少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最新一项调查揭示,金融危机后,国内三聚氰胺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比例不仅没有下降,反而由2007年的73%提升至85%以上。更重要的是,由于淘汰了众多年产3000吨以下的落后间歇法装置,我国三聚氰胺装置的平均规模和能耗指标得到了较大提升。
规模与品质的提高,让我国三聚氰胺产业快速拥有了国际市场话语权。据了解,四川玉象蜜胺科技有限公司、山西丰何等数套大型三聚氰胺装置先后建成投产,仍使国内三聚氰胺年产能保持在65万吨以上。而中原大化集团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在欧美、日韩等国家成了“免检产品”,更拔头筹。
技术创新是推进产业快速发展的金钥匙。“这不仅可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更能够打造这一领域独立知识产权体系,为未来成为三聚氰胺产业领跑者而发力。”一位资深专家如是说。
近年来,在国内三聚氰胺领域中,技术创新步伐一直不停。据了解,北京烨晶科技有限公司第三代气相淬冷技术的问世,结束了长期依赖进口国外三聚氰胺技术的历史。而通过在四川玉象年产2万吨和5万吨装置的运行,该技术一次性投资仅为国外先进高压法的1/3,原料、动力、水、电、检维修费用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发展三聚氰胺产业,充足而廉价的原料保障不可或缺。据来自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的统计,到2009年末,国内尿素产能将达到6100万吨,产量可能突破5800万吨,而国内农业需求仅4300万-4500万吨,过剩1000余万吨。依据专业机构的分析与判断,受其供大于求的制约,国内今年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尿素价格都将在低位徘徊。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市场对三聚氰胺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大,尤其是近两年,这为产业拓展增强了后劲。业界普遍认为,这一良好势态的出现,主要源于我国强力推进社会环保建设和不断完善的相关法规的制定。
当下,我国对原始森林实施严格的保护制度,对家具制品更多地使用树枝、木屑等压缩而成,这使得具有强度高、无甲醛释放的环保黏合剂越来越受到人们追捧,从而带动了三聚氰胺的需求大幅度攀升。
而国际市场对餐具、玩具等品质标准的提升,势必促进我国这类生产企业开始生产100%的蜜胺产品。而保守估计,仅此一项,每年消费的三聚氰胺将高达20万-30万吨。
处于这样一个大格局之下,三聚氰胺产业发展无疑将驶入快车道。业内专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三聚氰胺行业准入制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支持组建大型三聚氰胺企业集团,加快打造三聚氰胺全球制造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