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只跌不涨的,也没有只涨不跌的。这一股市中永恒的真理,在今年的化肥市场得到充分验证。8月份以来,国内化肥市场一改上半年持续阴跌的态势,走出了一波报复性反弹行情。在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国际油价震荡上行、农业发展持续向好的大背景下,业界对化肥后市走向总体较为乐观。
目前,尿素出厂价普遍在1800~1900元(吨价,下同),较7月份上涨200多元,比年内的最低点上涨20%;碳酸氢铵出厂价全部超过600元,高的达到750元,较7月大涨了100多元;液氨出厂价为2850~3000元,较7月份大涨500元,较年内低点暴涨36%;45%氯基三元复合肥的出厂价在2050~2150元,45%硫基三元复合肥出厂价为2250~2450元,55%粉状磷酸一铵出厂价为2150~2300元,64%磷酸二铵出厂价为2750~3000元,较年内低点均上涨了25%以上。
在2010年上半年,化肥市场的持续阴跌让人几乎丧失信心,但为何在短短的几个月里,肥市能够成功上演“V”型反转行情?
首先,受益于各地政府的“关限”政策。自国务院要求各地务必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实现以来,被列入“两高一资”产业的合成氨及氮肥企业成为关注热点,尤其是合成氨产能在15万吨/年以下的中小氮肥企业,成了地方政府的重点“关限”对象。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累计有650万吨尿素产能和800多万吨的碳酸氢铵产能无法释放。其中,仅华北、华东、华中地区,自7月以来限产、停产的尿素总产能就超过500万吨。河南、山西等少数省区,甚至不论氮肥装置规模大小,一律限产或勒令停产。各地不同程度的“关限“政策,导致1~9月全国尿素产量较去年同期减少约2.5%,缓解了供大于求的矛盾,助推肥价反弹。
其次,受益于原料价格的上涨。各地为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除对化肥等高耗能企业停产限产外,还对煤炭开采企业进行限制,助推煤炭价格自6月以来不断上涨,抬高了煤头化肥企业的成本;与此同时,国家自6月1日起,将工业用天然气出厂基准价上调0.23元/立方米,并允许上幅10%,使得气头化肥企业的合成氨成本平均增加350元。
就磷复肥企业而言,其成本增加力度一点也不比氮肥企业小。在国内供应紧张、国际价格大幅攀升的双轮驱动下,生产磷复肥所需的硫黄原料价格,更从7月初的700元狂涨至目前的1400元左右,大幅增加了磷复肥企业的生产成本,助推化肥价格全面上扬。
再次,受益于国际市场拉动。7~9月,国际化肥价格劲升30%以上。目前在国际市场上,45%硫基复合肥的离岸价已经达到340~350美元,尿素到岸价达340美元,均较7月初上涨100多美元。受国际油价上涨、经济加速恢复以及冬季天然气需求量激增等因素影响,国际天然气价格自8月以来不断上涨,加重了合成氨企业的成本负担,助推国际化肥价格上涨,并刺激了国内化肥出口及价格的扬升。
最后,库存减少与需求增加助推化肥价格上涨。我国化肥市场自2008年上半年结束“牛市”行情后,持续了2年的低迷期,几度出现“旺季不旺”的反常现象,使得习惯于淡储旺销的企业和经销商无所适从,甚至出现了连续巨额亏损。尤其去冬今春,不少化肥企业和经销商都吃尽了“储肥越多,亏损越多”的苦头,不敢或无力在前期化肥价格持续走低,甚至跌破企业成本价时大胆存储化肥。一些企业甚至宁可减产、停产也不愿冒险存储化肥,导致国内化肥的社会库存量减少,在8月追肥期和9~10月秋冬播种用肥小旺季到来后,市场供应陡然紧张,推动化肥价格发力上涨。
眼下看来,虽然化肥价格的短期涨幅已经很大,但业内对于化肥市场的后期走势依然乐观。其背后的支撑在于: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渐趋牢固,对包括化肥在内众多物资的内在需求增大,有利于化肥价格的高位运行或再度走高。国际油价成功站上80美元/桶后,或将在全球经济复苏的推动下继续缓慢上涨,带动天然气、煤炭、电力等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增加化肥企业的生产成本,推动化肥价格的高位运行或上涨。
此外,农产品价格上涨也将刺激农业投入的增加,扩大化肥需求进而促使肥价走高。受台风、冰冻、干旱、洪灾等极端气候条件影响,2010年全球农作物,尤其是玉米、水稻、棉花等主要作物的减产已成定局,预计减产幅度在20%~30%,助推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扬。由于全球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受今年农作物减产影响,预计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将持续上涨,刺激农作物种植面积和化肥用量的增加,从而推动化肥市场的量价齐升,至少也会在当下的高位运行较长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