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行业正经受五年来最漫长的煎熬,眼下局部市场的一缕亮色不足以改变低潮年的现实;磷复肥市场同样波诡云谲,一年来如同蹦极一般震荡不休。肥市的低迷和反复无常正在挫伤众多经销商和流通企业的信心,也让抑制产能过剩的话题再次浮出水面,淘汰落后产能、遏制肥企无序扩张迫在眉睫。而做到这一点需要政府手段和市场手段的合力作用。
尽管抑制过剩已成为行业内上上下下的共识,但眼下众多肥企的投资热情却不曾消弭。磷肥协会曾有过估计,到2010年底,二铵年产能将超过1500万吨,到2012年底,这个数字将提升到1800万吨。而据氮肥协会的报告,虽然今年尿素或将面临全盘亏损的极端局面,但截至上半年仍有194万吨净增产能进入行业。在这轮扩张中,有些扩能企业认定,在行业过剩的背景下,只要立足自身的品牌、市场、资源、管理等优势,通过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就可以在壮大自身的同时发挥“挤出效应”,从而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调整,最终走出产能过剩的阴影。结果真的如其所料吗?
事实上,“上大压小”确系整治产能过剩沉疴的重要手段。去年发布的《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指出,对化肥行业要通过上大压小,产能置换,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产能。然而一年过去后,人们发现,“市场之手”失灵了,“大”的是上去了,“小”的却未必都被挤出来了。产能扩张的结果不是提高了行业集中度、优化了产业结构,反而是形成了总体产能越铺越大的“摊大饼”效应。
磷肥业内提出:复合肥企业通过“上大”很难达到“压小”的目的。复肥市场的区域性特点,以及监管不力、地方保护主义作祟等原因,使得一些小复肥企业很容易获得生存空间。所以,在复合肥项目上,期望实现上大压小,不仅难以奏效,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复合肥产能过剩的局面。氮肥行业内也有观点认为:相对于小企业而言,大产能并不一定就具备成本、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上大压小不能一概而论。
客观分析,问题症结之一在于缺乏必要的政策配套,即便是先进产能,在当下的行业生态中,也很难通过规模化扩张达到上大压小、根治产能过剩的目的。因此,在市场体制的大前提下,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强化政府和有关机构的政策调控力和引导力,运用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当前显得尤为急切。化肥是能源、资源性产品,我们应站在行业甚至国家安全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自由竞争和适当干预这两者要合理权衡,不可偏废。作为政府,应当摒弃片面狭隘的GDP思维,严控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加快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扶持先进产能的发展,创建行业良性竞争的环境。而作为企业而言,当务之急是要从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上着力,把握好扩张的方向,打造核心竞争力,决不能将扩大产能作为企业发展的唯一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