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成为10月国内经济领域的主要话题之一,持续的通胀压力越来越大。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备受关注的10月经济数据,我国10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了4.4%的近25个月来最大同比涨幅,远高于市场预期,也比上个月CPI涨幅高出0.8个百分点。同时,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升了5%,比市场预期的4.5%和上月的4.3%高出许多。
“千年极寒说”刚告一段落,通胀压力又迅猛袭来,国内煤炭市场继续上行。据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统计,11月12日,全国市场煤平均交易价格为每吨720.2元,价格指数为182.0点,比前一周涨2.1点。另外,环渤海动力煤市场价格上周迎来新高,23兆焦/千克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连续七周上扬,累计涨幅9.8%左右。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1%,涨幅比9月份扩大1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材料类购进价格涨幅最大,上涨15.8%,之后依次是燃料动力类上涨8.9%,化工原料类上涨7.2%,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9.0%。
10月的经济数据公布后,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表示,货币超发是当前物价上涨过快的首要原因。
根据央行最新数据,10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5877亿元,同比多增3347亿元,广义货币(M2)余额69.98万亿元,同比增长19.3%,远远超出市场预期。
针对我国货币超发43万亿元引发通胀的说法,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回应认为毫无依据。而央行副行长马德伦日前表示,在维护货币稳定的前提下来发展经济,货币的超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是不可避免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货币总量的需求会增长。此外,外汇的大量流入也导致央行投放大量货币。马德伦同时表示,央行一直对通胀风险保持警惕,不会放任通货膨胀加剧。
由于中国的实际负利率已经达到200个基点,专家普遍支持央行加快升息步伐。同时,为了降低输入型通胀带来的压力,人民币加速升值或成为可能。美联储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引发了全球性的争议,此举将进一步推高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这也意味着中国将持续遭受输入型通胀的压力。
为遏制由货币超发、流通性过剩导致的通货膨胀,央行于11月10日晚间紧急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三次上调准备金率,也预示着我国货币政策向常态化回归。连续上调准备金率一方面体现出央行对当前流动性过于充裕的担忧,另一方面则意在加强对通胀风险的管理。
经济学家韩志国表示,10月CPI上涨4.4%,PPI上涨5%,显示经济正面临越来越大的通胀压力。物价的加速走高还未结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的传导作用可能要两三个月以后才能体现出来。韩志国认为,中国明年或将进入高通胀期。
在高通胀预期和冬季用煤高峰期来临等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煤炭价格上扬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业内专家表示,煤炭价格市场化成为公认的趋势,当前各大电厂已普遍加紧购煤囤煤,国家发改委再度颁布煤炭限价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有消息称,国内煤炭贸易商再次加入囤煤大军,与上一轮赌涨极端天气的购煤热潮不同的是,本轮购煤囤煤更多考虑到的是通胀压力。 (李 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