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化肥行业都出现了严重的过剩,然而在这个涉农行业,投资热情依然很高。有关管理部门、有关领导每次开会都会强调过剩的问题,也想出了很多办法来整治过剩的问题。但却是越管越多,过剩的行业越来越多。面对过剩用行政手段能做到标本兼治吗?
正方:行政手段 积极引导
产能过剩严重,企业竞争加剧,为了行业健康发展,必须对行业进行严格的管理,比如搞行业准入,建立行业退出机制等,引导企业不再盲目投资。在过去的“十一五”期间,化肥行业快速发展,过剩也日益剧烈,“十二五”为解决行业过剩的关键时期。国家正考虑对合成氨、尿素、磷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这就是对行业健康发展的良性引导,必将促进行业的发展。
反方: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出现过剩本来是属于正常的,现阶段,有人说投资热和官员的政绩有一定关系,与企业家的发展也有关系。比如身处农资行业的企业家们,他们明明知道产能过剩,但是他们就不要发展了吗?只要他们扩大规模能够增加效益,自然就会有新增投资。在产能过剩的前提下,他们会根据企业的需要把新增产能布局在资源地,布局在市场最前沿。这本身就是企业的转型,是产业升级的一种表现。产能过剩并非是算数式的数量增加,某种程度上产能过剩情况下的新增投资,大大体现了企业的应变思维,体现了企业的发展转型。如果说单单是从数量上控制产能增加,或许会妨碍行业的发展。
因此,产能过剩不可怕,只要做好信息共享工作,管理部门及时的掌握行业情况,向行业内提供全面的参考咨询就够了。过剩可以帮助社会对行业内企业进行筛选、分离。过剩是社会需要的,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机会。过剩说了这么多年,也没有点结果,即使有了准入条件,能够严格执行吗?所以面对过剩,人为干扰不如顺其自然,产能过剩不说也罢。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行业内过分关注过剩问题,以至于大家把过剩看成了灭顶之灾。面对过剩,企业的生存压力更大,为了履行其应有的社会责任,企业经营者自然会寻找企业的生存之道,扩大产能、转型升级,跨行升级等等都是一种进步。尊重自然选择,少一点人为因素,行业会更具有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