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氮肥和磷肥产能的迅速扩大彻底改变了依赖进口的局面,目前仅钾肥受资源的约束仍需要大量进口。对于氮肥和磷肥而言,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未来该如何转型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从产能角度看,产能过剩已成为行业的主基调,去产能化作为行业的一个转型方向势在必行。根据有关行业协会的说法,当前的氮肥产能已足够保障“十二五”末的供应,而在此期间还将新增100万吨产能。磷肥目前的产能加上今明两年投产的项目,已完全能够满足国内市场2015年以前的农业需求。
这种判断成立的前提还是基于化肥的需求将稳定增长,而如果考虑到当前中国农业用肥不够科学、过量使用的现实,产能过剩的局面其实更为严峻。研究显示,过去20年来由于氮肥的过量使用导致中国土壤的pH值下降了0.5,而这种幅度的变化在自然界中自然发生需要1000年的时间。同时,化肥的过量不科学使用导致环境污染和农作物病虫害多发。目前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科学施肥的重要性,未来相关政策有望逐步趋于严格。
对于化肥企业而言,受累于产能过剩,近两年效益较差,亟待突破困局,一些企业已经在行动,纷纷涉足新的业务领域,如煤化工、磷化工、新材料等,这也是行业一个发展方向。
如果要坚守化肥行业,企业则需要向上游煤炭、磷矿和下游复合肥拓展,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盈利情况较差的局面。相关企业已经开始转型,但主要集中在向上游拓展,向下游拓展得还不够。在当前化肥销售中正出现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即销售复合肥搭售单质肥,与此现象直接相关的是以单质肥为原料的复合肥、新型化肥企业效益相对较好。当前,单质肥企业的规模相对更大,具备收购新型化肥企业的实力,如果不尽快着手向下游拓展,将来很可能面临被下游企业收购的被动局面。
化肥业的第四个转型方向为营销模式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由面向经销商转向直接面对农户,由单一的生产企业向施肥服务提供商转型。只有通过这种转型才能真正把握住市场需求的脉搏,并且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客户群。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化肥企业已经在扮演为农民施肥的角色。在中国随着农民种植方式的改变,这种情况也必然会成为主流。相关企业如果及早探索,在成本竞争的同时做好售后服务,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