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消息刺激着甲醇业的神经:甲醇期货已通过证监会立项批准,目前正在征求其他部委意见,最快有望于6月份批复上市。无疑,此预期给了业内些许想象空间。生产与流通企业无不热望我国在甲醇国际定价权方面有所建树,以期改变产能大国、话语权弱国的劣势地位,给当前持续低迷的甲醇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然而,在行业产能过剩、进口冲击,以及下游需求增长不同步等因素影响下,预计两三年内国内甲醇市场仍将不温不火,难以复制2008年6月价格一度达到4500元/吨的火爆行情。
扩能态势如火如荼
据了解,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甲醇行业迅速崛起,历经11年时间,全国甲醇产能就从1999年的368万吨,快速扩张至2010年的3800万吨,一举跃为世界最大的甲醇生产国和消费国。而2010年,全球甲醇产量仅5000多万吨,如果我国甲醇业满负荷生产,可满足全球75%以上供应。但是,我国虽然产能很大,需求增长并不对等,2010年全国甲醇消费量为2092万吨,仅为现有产能的55%。
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国内甲醇供需矛盾已经非常突出,各地特别是拥有煤炭资源的省区,以及众多氮肥企业扩能热情不减,将供大于求推向极致。据悉,近5年甲醇扩能呈现逐年递增态势,2005年之前年均增长不足20%,2006年、2007年增速达50%,产能迅速突破了2000万吨规模;2008年、2009年产能增速有所放缓,但2010年产能增长率又快速拉高至38%。进入2011年,各地甲醇开工建设捷报频传。如1月份,中国神华集团包头煤化工公司煤制烯烃项目投入运行,项目包括年产180万吨煤制甲醇联合化工装置。各地一些骨干氮肥企业也以配套技改为由,争先恐后地实施甲醇、合成氨、尿素一体化建设。行业预计2011年国内将新增1100多万吨甲醇产能,年底我国甲醇产能将达到4900万吨。业内乐此不疲地扩张产能,只会产生价格下行牵引力,使甲醇价格上涨有点难。
进口甲醇如狼似虎
国内甲醇价格欲振乏力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同类进口产品的无情冲击。据国家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进口甲醇143万吨,同比增长70%;2009年进口量猛增至529万吨,同比增长269%;2010年又跃升到580万吨。当前每年进口甲醇量已占到国内市场的1/3,对国内市场最具冲击力的产品来自沙特阿拉伯、伊朗等中东国家,以及天然气资源丰富的俄罗斯等。
低廉价格是中东甲醇开启中国市场的密码。沙特阿拉伯、伊朗、俄罗斯等国现有甲醇产能超过900万吨,由于他们自身甲醇消费量有限,主要销往中国等外部市场。这些国家天然气丰富,且价格低廉,甲醇吨耗天然气约1000立方米,其制造成本折算人民币仅为1200元/吨。而我国主要以煤制甲醇为主,按吨甲醇消耗1.5吨煤计,加上制造费用,甲醇的制造成本要在2800元/吨以上。同时,中东等甲醇成本优势还体现在单套装置产能普遍较大。他们一般选择鲁奇、托普索这样的著名公司设计甲醇装置,单套产能达到150万吨规模,装置大型化极有利于降低能耗、节约生产费用。而我国单套装置规模在50万吨/年以上的只有12套,产能652万吨,占总产能的35%;而小于20万吨/年装置产能902万吨,占总产能的48%。
另外,中国与中东甲醇的成本竞争差距还体现在催化剂寿命上。据悉,中东甲醇装置的催化剂寿命一般可达5年,而国内平均不到3年。催化剂寿命短意味着生产成本增加,据专家测算,一个100万吨级的甲醇装置换一次催化剂,加上一次开停车的损失约为1亿元。尽管中东甲醇到岸价受船运费、关税、港口费和地缘政治影响,价格也有波动,但通过多因素比较,国产甲醇仍然难与中东产品竞争。
下游增速尚难同步
与甲醇扩能不可同日而语的是,下游需求并没有同步跟上。甲醇作为基础有机化工原料,消费量仅次于乙烯、丙烯、苯,可以用来生产有机化工产品和车用燃料、农药、甲醇蛋白等。
主要下游产品方面,近期醋酸出口增加,对甲醇需求略有刺激,但总体供应过剩局面并未改变,难于持续看好:甲醛产品受国家对房地产业打压力度不减影响,板材需求受到抑制,殃及甲醇需求;二甲醚市场近期随着天气转暖,需求有所下降,同样削弱对甲醇的消化能力。
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唯一能够拯救甲醇业的似乎就是甲醇制烯烃了。目前,国内烯烃市场看好,据预测未来10年将新增市场容量1000万吨,按1吨烯烃需3吨甲醇计,将消耗3000万吨甲醇。但是,这并不是一气呵成的事情,甲醇制烯烃增长是个缓慢过程,甲醇产能增速大大快于烯烃需求,“剃头挑子一头热”恐怕凶多吉少。据悉,沿海地区甲醇制烯烃项目迅速升温,目前在建进口甲醇制烯烃产能已超过500万吨规模。可见,在甲醇制烯烃产业角力中,国内甲醇仍将受到外盘的挤压,改变颓势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