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治理大气污染,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开出了压减燃煤、调整能源结构的药方,纷纷提出并实施“煤改气”,这使得今年或将面临史上最严重的天然气供应缺口。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消费呈几何倍数增长。有数据显示,我国天然气消费量1995年~2012年复合年均增速为10.93%,大大高于世界同期3.52%的增速。
尤其是今年,在“大气十条”的推动下,各大城市纷纷出台城市气化规划,实施煤改气工程,此举直接拉高了天然气需求。
在治理大气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尽其所能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上马“煤改气”项目,有些地方具备“煤改气”的条件,可以实施这项工程;可有的地方没有充足气源供给,也要大搞“煤改气”,恐怕难以持续。
要想调整能源结构,“煤改气”这个大方向有没有问题?提高燃煤效率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我们又做得如何?在压减燃煤这项工作中,城市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还需要考虑哪些经济和社会成本?诸如此类的这些问题是在气源紧张的今天,解决大气污染不能忽视的,更是城市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不能简单地用行政命令推进“煤改气”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毅
即便仍然是燃煤,我们也可以做很多文章,可以通过技术上、管理上最大限度地提高燃煤效率,尤其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重点行业,更要严格落实各项标准和要求。
如今,在治理大气上我们已经有了共识,即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但要改变这一现状,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毕竟现阶段,我们处在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进程中,仍然需要大规模高能量密度的能源。即使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能源结构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压减燃煤上,其实现阶段“煤改气”的作用很有限,其主要原因是目前的“气源”比较有限、基础设施不完备以及体制机制政策不到位。因此,在目前这个阶段,除了“煤改气”,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开展,比如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完善各类管理措施等。即便是燃煤,我们也可以做很多文章,可以通过技术、管理和政策最大限度地提高燃煤效率,尤其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重点行业,更要严格落实各项标准和要求。在北京地区,重点是解决散煤使用的替代问题。
开发我国的天然气的天然气市场,必须解决好一系列问题,其中政府将发挥重要作用。首先,通过立法、规划和价格税收等政策的引导,改革能源和电力体制,提高天然气的供应、配送和竞争能力,替代分散的使用燃煤的工业锅炉和居民供热设施;其次,要有序开放天然气市场,引入第三方准入的竞争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天然气管道、配送网络等;第三,加强天然气科研和技术开发,掌握先进天然气发电、终端使用技术,提高装备制造能力,为进一步加强天然气使用加工进行技术储备。
另外,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行政命令来要求地方、企业进行“煤改气”。现在,我们很多地方政府把治理大气污染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想用三五年就改变大气质量,不做任何调研,大上“煤改气”项目,缺少长期谋划和打持久战的精神。地方心里很清楚,比起调整能源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上“煤改气”这项工作对地方来说更简单、来得更快,但无论从“气源”、基础设施,还是经济能源转型来说,短期内全面改变空气质量是不现实的。我们要提醒地方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硬压任务把空气质量一下子提高上去不仅实现不了目标,其代价也是高昂的。因此,应对我们的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有充分认识,把解决短期矛盾和长期打算结合起来,才能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公平高效地完成改善空气质量的历史任务。
针对调整能源结构这个问题,我认为政府制定的政策必须在前期做好研究、搞好调研,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而且,在实施运行的过程中,也要适时地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进行调整,相应的配套政策要及时跟上。毕竟对我们国家来说,“煤改气”还是一个新事物,目前国内也少有研究机构用科学的数据和证据来证明“煤改气”究竟能给治理大气带来多大的好处,在面临大量障碍的情况下,我们不应有太乐观的估计,这也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应更加慎重,进而要探讨更加综合系统的解决方案。
供需失衡,需深化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
应在充分考虑其它能源的比价关系,以及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的同时,逐步建立我国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顺畅的价格联动机制。
导致再度暴发“气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上游产业链发展与终端消费市场开发之间存在不协调和脱节现象,供应能力与终端市场消费严重失衡。
另外,国内天然气管道布局比较分散,而且天然气生产和干线运输基本上由一家石油公司独自运营,各石油公司的管网之间没有联系,无法形成“沟通”和“联网”,在资源调配方面很难做到灵活机动,从而限制了天然气瞬间供应能力。
为了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需从3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增加天然气供给量,才能真正解决供需矛盾。这就要求加大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其次,要加快天然气管道网络和配套储气设施建设。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天然气管道建设,促成全国统一的、相互有机联系的真正的天然气管网,才能灵活机动地进行资源调配,同时有效增强应急能力。
第三,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长期实行低价政策造成资源消费过度扩展和浪费,不符合国家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价格机制上,我认为应继续深化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应在充分考虑其他能源的比价关系,以及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的同时,逐步建立我国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顺畅的价格联动机制。
关键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用能结构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陈柳钦
“煤改气”的主要目的是环保,但面对原料紧缺和高昂的成本,如何实现环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新课题。
雾霾频繁来袭的背景之下,“煤改气”被多地政府放在了重要位置,并在想方设法加快进度。对于“煤改气”,发布一纸命令很容易,但如果后续政策不配套,将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其实,我们尤其应该思考的是,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是否只有“煤改气”一条路?
可以说,全面“煤改气”是不现实的。其它的不说,成本就很难支撑。
以气代煤的做法值得肯定,毕竟清洁能源占比提高是大势所趋,此举必将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但是在短时间内,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无法改变,有限的气源不可能满足方方面面的需求。
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如何更加清洁地利用煤炭同样是一个重要命题。实践证明,只要环保措施到位,燃煤电厂同样能够满足燃气电厂的排放要求。
另外,未来以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将快速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一次能源转化为电能被人们使用。电能作为二次能源,具有便捷、安全、清洁、高效等优势,而且所有的一次能源都可以转换为电能。提高电能在终端消费中的比重,可以更好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缓解能源安全压力,改善和优化能源结构。可见,“煤改气”不是调整能源结构的唯一路径。
目前国内的燃煤效率还比较低,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我国在提高煤炭发电效率方面潜力巨大。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煤炭发电平均效率只有35%,如果采用更多的先进技术,这一效率有望提高到50%甚至更高。
其实,煤炭燃烧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根子并不在煤炭,而在于燃烧技术不过关以及对燃烧过程的治理不力。
发展天然气的初衷是为了增加清洁的天然气消费量以代替煤炭消费量,但如果各地的“煤改气”工作求大求快,势必会陷入畸形的发展路径中。因为在现阶段,我国天然气产业存在市场不成熟、定价机制未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备等多方面问题。部分地区“煤改气”改造过于集中,有的项目实施前没有落实资源,加剧了天然气供需矛盾,甚至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出于治理雾霾污染的决心,我国已率先在京津冀地区实施了严格的大气治理措施,限制煤炭使用。“煤改气”的主要目的是环保,但面对原料紧缺和高昂的成本,如何实现环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新课题。
压减燃煤,要算清经济账,不能空喊口号,关键是看如何落实。造成严重灰霾天气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重化工产业在一定区域内的密集分布。而用能结构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转换、优化,但是调整产业结构是长期的,缓慢的。
就目前的能源利用水平和产业结构来说,要改善空气环境质量,仅靠末端治理是不够的,必须从源头上扭转不尽合理的能源结构,破除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增长的线性关系。另外,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应该早日替代煤炭消费,让经济发展尽快脱离对煤炭等一次能源的依赖,确保煤炭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清洁能源利用无疑需要成本,增加的成本,企业、政府、老百姓三者之间如何分摊,也是必须讨论的问题。“大气十条”中就提到,用法律、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制定、修订重点行业排放标准,建议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
同时,控煤工作还需要国家出台一些激励政策和措施,如建立新的税费机制;逐步开放煤炭能源价格,按照市场价格支付土地租金和矿产使用费,征收煤炭资源税和环境税;在超限额使用煤炭的地区,对超额部分征收大气污染特别税;调整煤炭和清洁能源价格倒挂现象,向市场提供更多可替代清洁能源等。
今年以来,各地大幅上马“煤改气”项目,导致天然气需求大增。在国产天然气短期无法大幅增产的情况下,增量部分将主要寄希望于进口天然气。
目前,国内常规天然气产量不足,同时处于非常规天然气尚未放量的“青黄不接”时期,进口气源成为解决天然气产能近忧、满足天然气下游需求快速增长的手段。伴随国内天然气供给格局逐渐形成“常规天然气开采+多路进口气源+非常规天然气开采”的三位一体结构,才能使天然气供给安全性可以获得保障,天然气总用量增速维持在30%以上的势头能够得到延续。
制约进口天然气的主要问题其实还有气价。只有解决了气价问题,进口国外天然气的方针才能得到较好的实施。近几年,我国天然气的消费比重不断增加,对外依存度也不断增高,可是进口气价越来越高,而我国天然气生产企业价格水平不到位,出现了气价倒挂的状况,所以天然气生产企业积极性不高,也会给城市配气带来很大的压力。
也就是说,解决天然气供应的保障问题,根本上还要理顺价格机制。
煤制天然气从成本和转化效率来看都有较高的经济性。与煤层气相比,在技术上更为成熟,供应方面更有保障,更适合最先投入规模化发展。
煤制气的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煤渣集中处理、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治理、水污染治理,以及工业用水循环再生利用等问题。
煤制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要确保流入环境中的水质达到环保标准,这需要污水处理设备,另外工业用水要实现循环再利用,离不开废水综合利用技术,但是目前采用的传统常规处理工艺无法有效去除水中这些纳微米级污染物,一些深度废水处理技术如超滤膜、反渗透等又由于投资及费用昂贵,难以得到广泛应用,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和发展新型、高效、经济的水处理技术。
目前看来,在国产天然气和进口天然气供给短期无法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煤制气是短期内提高供给的最为可行的方式。
从国家政策的视角来看,我国发展煤制气仍延续“适度发展、升级示范和总量控制”。煤制天然气产业发展必须兼顾国家宏观利益和企业微观利益,两者不可以偏废。
当然,煤制天然气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坚持“规模化、集约化、低碳化、生态化和效益化”的原则下,国家确实有必要鼓励适度发展,尤其是作为示范项目来发展是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
|